张三丰是元明之际的著名道士,武当派鼻祖,太极拳的创始人,传说为张天师的后裔。他一生淡泊名利,遁世清修,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望。张三丰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,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。
张三丰名全一、君宝,号三丰、玄玄子。一般认为,他活跃于元明之间,寿享约一百六十余岁。关于他的出生地,众说纷纭:有称其为陕西宝鸡人,有谓山西平阳人,有言辽宁积翠山人,亦有称其为辽东懿州(今辽宁彰武西南)人或天目山人。
张三丰的出生颇具传奇色彩。相传他降生之夜,其母林太夫人梦见斗姆元君引来一只巨大的仙鹤停驻于屋顶,发出三声长啸。林太夫人从梦中惊醒,张三丰随即呱呱坠地。据说张三丰五岁时患眼疾,多方治疗无效,面临失明之危,家人忧心如焚。一日,一位自号白云禅老的人前来,对林太夫人言道:“此子与道家有缘,眼下受魔障困扰,须拜贫道为师,了断尘缘,方能祛除眼疾。”林太夫人闻言大喜,欣然应允。于是,张三丰拜其为师,经过半年调养,眼疾果然痊愈。
展开剩余72%因张三丰平日不修边幅,故得号“张邋遢”。据史书记载,张三丰身材魁梧,龟形鹤背,大耳圆目,须髯如戟,无论寒暑,总披一件破衣,一领蓑衣,洒脱不羁,颇具仙风道骨。相传他一顿饭能吃下一斗米,有时数日仅进一餐,甚至数月不食,身体却安然无恙;读书过目不忘,学识渊博;更能预知吉凶祸福,民间视其为得道神人。
十八岁时,张三丰辞别家乡,外出游历,日久渐受众人敬重,被委以县令之职。然而,他虽身在官府,心却常系山林。不久,借父母相继去世之机,他回乡料理后事,随后携两名童仆离开,从此四方游历,遍访名山求道。
某年,张三丰至宝鸡,见其山幽水静,便定居于此。宝鸡有三尖山,山上三峰挺秀苍润,张三丰甚为喜爱,遂以山为号,改“峰”为“丰”,自称“三丰居士”。相传他曾在宝鸡金台观经历“阳神出游”,死而复生。如今宝鸡仍存其当年活动遗迹。后辞别宝鸡,至终南山,得遇火龙真人,获授炼丹秘诀。至武当山后,他与弟子披荆斩棘,辟地结庐,修炼丹道,并预言此山将来必兴旺发达。短暂访游四川青城山、鹤鸣山后,张三丰旋即返归武当山天柱峰草庐,著书立说。当年的草庐即为今日之武当玉虚宫。张三丰最终在此炼成九转还阳丹。
传说某日夜晚,张三丰梦见真武大帝亲临,传授了一套神奇的武功。翌日清晨,恰逢一群强盗打家劫舍,张三丰凭借梦中习得的拳掌之术,成功击退了这伙强盗。此后,他前往武当山继续修炼拳法掌诀,并将所练武功命名为武当内家拳,不久便声名远扬。武林中素有“北尊少林,南宗武当”之说。少林拳以达摩祖师为鼻祖,而武当派则尊张三丰为开山鼻祖,武当拳亦奉其为创始人。
张三丰一生游历四方,兴致所致时能穿山越岭,休憩时则铺云卧雪,行踪神秘,被誉为“隐仙”。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,朱元璋曾多次寻访他,却始终未见其踪影。明成祖永乐年间,亦数次派遣使者寻觅,仍无所获,遂下令大规模修缮武当山宫观,专为张三丰建造“遇真宫”,后又修建“真仙殿”,供奉其铜铸鎏金像。金像身着道袍,头戴斗笠,脚穿草鞋,神态飘逸,尽显仙风道骨。自此,张三丰关于武当山“异日必大兴”的预言得以应验。之后,明英宗封他为“通微显化真人”,宪宗封他为“韬光尚志真仙”,熹宗则因其降坛显灵,封他为“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”。因明代诸位皇帝的推崇与封赐,道教在明代得以兴盛,张三丰的神仙传说也因此流传不衰。
张三丰天资聪颖,学识渊博,对事物常有独到见解。他认为“儒、释、道”三教同根同源。他指出,自古以来道流分为正邪两派,而道、儒、释三教均属正统。尽管创始人各异,但三教皆以修行自身、造福他人为宗旨:信奉儒家者行道济世,皈依佛教者悟道觉世,修道者藏道度人,其目的殊途同归。他主张修习“阴、阳、性命”之道,并认为三教圣人皆以此为基础。
在张三丰的众多弟子中,有曾资助朱元璋军饷的秦淮富户沈万三,以及武当山全真道士丘玄清等。丘玄清于洪武年间拜张三丰为师,后受明太祖召见,赴京师担任太常卿,成为明代全真道士中最为显赫的人物。
发布于:江苏省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