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荒山,能种出个啥?”
十年前
当冯泽军决定回乡包山种核桃时
没人看好他
可就在今年秋天
他的500亩核桃基地迎来了大丰收
——成熟的核桃将树枝压弯了腰
村民忙得直不起腰
曾经的荒山坡
如今结出了颗颗“金果果”
走进南漳县巡检镇的这片核桃基地,连绵山坡绿树成荫,核桃树随风轻摇。村民们手持长杆,对准枝头轻轻一敲——熟透的核桃“哗啦啦”落地,一会儿就捡满一筐。
这丰收的景象,是冯泽军十多年心血的结晶。2014年,39岁的冯泽军做了一个很多乡亲“不看好”的决定:包荒山,种核桃。
当时,巡检镇凤山村有大片闲置山地,杂草比人还高。但冯泽军不信邪,他拉上朋友,引进优质核桃品种,准备大干一场。可现实却结结实实给了他一颗“硬核桃”。
起初不懂技术,树苗全是按别人说的方式种。后来才知道树也“水土不服”,要根据当地降雨、大气环境来重新调整策略。
为了破解“不结果”的难题,冯泽军开始全国各地“追着专家跑”。他先后对接山东、武汉等地的科研机构,还自掏腰包,把专家们请到基地一待就是一个星期。专家们在林间手把手教他修枝、追肥、鉴定品种,帮他分析土壤特性,调整管理方案。
那段时间,冯泽军白天跟着专家学技术,晚上在灯下记笔记,基地里的每一棵核桃树,他都能说出长势特点。
我这人比较“一根筋”,做事就想把它做成。哪怕最后没赚多少钱,但树能结果,事情就算没白干。
就是这个“一根筋”,让他硬是把冷清的荒山,变成了热闹的果园。如今,再走进这片基地,看到的已是另一番景象:在冯泽军的坚持下,基地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,核桃品质越来越好。果子还没下树,批发商的车已经等在路边。
以前都得跑去陕西调货,现在家门口就有好核桃。品质好、运输快,合作起来特别顺畅。
昔日的荒山,不仅结出“致富果”,更成了村民家门口的“就业岗”。每年采收、加工和管护期间,基地能吸纳近400人务工,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。如今,小小的核桃真正成为了村民增收的“金果果”。
平常在家种田,合作社有活儿我们就来。在这儿施肥、打药、割草,一天100块钱,挺知足的。
十年坚守,不负青山
冯泽军用他的“一根筋”
让荒山披绿装
让核桃变金果
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致富路
(湖北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 郑梦欢 徐雅茹 刘静昳彭小钰 严行权)
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