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打了三年的仗,你以为是靠着军工厂的轰鸣声在“续命”?那声音,你知道吗,曾经是整个国家的强心针,是力量的象征。但谁能想到,这轰鸣声突然就……变了调,变得跟个跑不动的老头一样,开始大喘气。俄罗斯经济这辆车,当初被战争一脚油门踹出去,现在好像正失控地冲向悬崖,而那个坐在驾驶座上的人,普京,恐怕现在比谁都尴尬。
讲真,一开始,俄罗斯的军工复合体那简直就不像是个企业,像头疯了的野兽。国家的预算跟不要钱似的往里灌,坦克、装甲车,哗啦啦地从生产线上往下掉,就跟下饺子一样。那场面,一度好像真的能拉着整个国家往前跑。但这种打了鸡血的状态,也就撑了两年。到了今年,画风变得太快,让人有点反应不过来。
就说不久前吧,八月份,跟军工挂钩的金属制品产能还在疯涨,飙了21.2%,一片欣欣向荣。结果呢?就一个月,联邦统计局甩出来的数据,直接给所有人脸上泼了一盆冰水。九月份,这个最关键的指标,居然掉头往下,-1.6%。你别小看这个负号,这可是开战以来,第一次,你没听错,是第一次,大家在报表上看到了这个刺眼的“减号”。
这感觉,就像你开着一辆赛车在高速上狂飙,上一秒还觉得自己在飞,下一秒,吱——的一声,直接给你踩了急刹。你想想前两年,那数字是什么样的?暴涨26.4%,暴涨31.6%,那种气势,那种高歌猛进的感觉,现在呢?没了,一点儿不剩。这已经不是什么减速了,这是失速,是引擎直接熄火了。
前线打得那么凶,消耗跟无底洞似的,后方的生产当然得玩命跟上。可同样是九月,那些作为战争主力的坦克啊、步战车啊,这些硬家伙的产量增速,也从上个月还算过得去的61.2%,直接摔到了只剩可怜的6%。这跌幅,你都不能用“腰斩”来形容了,这是直接砍到了脚脖子。
过去,军工这面大旗,被吹成了俄罗斯经济的“顶梁柱”,是神话。现在,这根柱子,好像自己都快站不住了,摇摇欲坠。它撑起来的那个看似繁荣的战时经济泡沫,也跟着,呲啦一声,裂开了。
军工这条腿一旦瘸了,整个工业体系都得跟着踉跄。九月份的工业总产值,才增长了区区0.3%。你再看看去年同期,那可是5.6%的增速,这对比,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。而工业的核心,制造业,情况更惨,0.4%的增长,这数字,是2023年以来的最低记录。曾经一度撑起俄罗斯GDP快三成的庞大工业部门,现在,几乎就停在那儿不动了。这台巨大的机器,好像正在一点点地冷却,失去了往日的温度和动力。
唯一的亮点?好像是能源。多亏国际油价稍微回暖了那么一下,能源部门在九月份实现了1.2%的同比增长,这在过去半年里,都算是难得一见的好消息了。但就这么点微弱的火苗,能给冰冷的经济暖多久的身子?谁也说不准。
更何况,外面的压力还在一层层加码。美国人已经把枪口对准了俄罗斯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,而之前那个大买家印度,也开始放出风声,说要减少对俄罗斯石油的依赖。能源这口锅,到底还能不能保住,能不能继续有饭吃,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工厂为什么会突然慢下来?答案其实简单得有点可笑。因为给它“输血”的管子,被拧紧了。战时经济的本质是什么?不就是政府拿着天文数字的订单,硬生生把工厂的产能撑起来吗?可现在的问题是,政府自己,也快没钱了。
你看看今年的财政状况,简直就是一地鸡毛。一边,是作为收入大头的原材料出口,收入哗啦啦地掉了21个百分点。另一边呢,财政赤字,居然搞到了原计划的五倍那么多。
面对这么大一个窟窿,俄罗斯财政部能怎么办?没办法,只能从第四季度开始,大刀阔斧地砍支出,全面搞紧缩。说白了,就是官方带头,勒紧裤腰带过日子。政府一收手,军工企业的订单立刻就“断粮”了,生产线自然也就只能慢下来,甚至停下来。
这种经济上的寒意,其实早就悄悄地传到了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。早在第二季度,消费和企业投资,这两个最能反映经济健康状况的指标,就已经开始往下掉了。那时候,经济学家们就说,这叫“技术性衰退”。
数据是不会骗人的。零售业的增长率,从去年的7.e%一路往下跌,到了今年四月,只剩下2.4%。而且,你还得把通货膨胀算进去。这么一算,真实的零售市场,其实已经萎缩了超过7%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老百姓的钱包,是真的瘪了。
过去那种超过4%的经济增长,听起来多好看啊,但那是什么?那是靠军工订单堆起来的,是靠政府不计成本地撒钱撑起来的,是靠财政赤字硬扛起来的。当这些“外挂”一个一个都失效了,经济那张最真实的、不那么好看的脸,也就露出来了。
这种窘境,连国际机构和俄罗斯官方自己,都藏不住了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七月份就不客气地把俄罗斯今年的增长预期,一刀砍到了只剩0.9%。而俄罗斯政府自己呢,也只能低头,把原来定下的2.5%的目标,默默改成了1.5%。这跟公开承认“我们真的扛不住了”,又有什么区别?
就在九月二十三日,大洋彼岸那个最会说闲话的特朗普,又开腔了。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,说得那叫一个直白:一场仗打了三年半,连个像样的结果都没有,如果俄罗斯真是个军事强国,这仗早就该打完了。他甚至用上了“纸老虎”这个词,那种嘲讽,简直不加掩饰。
虽然特朗普这人向来口无遮拦,但这一次,他的嘲讽,却意外地被IMF和俄罗斯自己的官方数据给“背书”了。这种来自内部数据的“打脸”,让克里姆林宫陷入了一种难以反驳的尴尬,也让全世界开始用一种全新的、审视的目光,重新打量那个庞然大物:这场代价高昂的战争,到底还打得下去吗?
外面的质疑声越来越大,而在俄罗斯内部,其实早就有人比谁都清楚问题的严重性。
在今年的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,经济发展部部长列舍特尼科夫就当着所有人的面,坦率地承认,国家经济正濒临衰退的边缘。他这话,无异于在那个金碧辉煌的会场上,亲手揭开了一块遮羞布。
而俄罗斯央行的那位铁娘子,纳比乌琳娜,更是用一种近乎决绝的方式发出了警告。她公开说,过去两年支撑经济增长的那些特殊资源,已经被彻底用光了。她没有明说,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,她说的“特殊资源”是什么,问题的根源又到底在哪里——战争。
然而,这个最关键的“解药”,却成了克里姆林宫里谁也不敢轻易说出口的词。现在,摆在普京面前的,是一道越来越清晰,也越来越残酷的选择题:是选择继续打下去,然后眼睁睁地看着经济一步步滑向彻底崩盘的深渊;还是选择停下来,去承受那可能无法估量的政治代价。
这场战争打到今天,它的意义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军事胜负了,它捆绑的是一个国家未来十年,甚至更长时间的国运。普京最终会怎么选,没人知道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留给他犹豫和权衡的时间,真的不多了。曾经靠着军工和能源撑起来的表面繁荣,在战争的持续消耗下,终于露出了疲态。经济的“地基”在松动,财政的“水管”快爆了。面对这样一盘棋,是选择壮士断腕,还是继续硬撑到底?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前,他的每一步,都将无比沉重。
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